在鄂尔多斯装备制造产业园的流水线上,每6分钟就有一台崭新的新能源矿用卡车完成组装。内蒙古自治区工信厅6月23日披露,截至5月底全区新能源汽车产能已达9.2万辆,较去年同期增长215%,这一数字相当于过去三年产能的总和。这片传统能源基地正以惊人的速度,在新能源汽车赛道实现"弯道超车"。
走进包头北奔重汽的智能化车间,工人们正在调试专为高寒地区设计的电动重卡。"电池包采用三层保温设计,-30℃环境下续航衰减控制在15%以内。"技术总监李明指着一辆即将交付蒙古国客户的车辆介绍。这样的技术创新正在全区铺开——呼和浩特比亚迪基地投产的磷酸铁锂电池,能量密度较初代产品提升20%;赤峰启程新能源开发的换电模式矿用车,单次换电时间压缩至3分钟,已拿下新疆、山西等地订单共计1200台。
产业链协同效应尤为显著。在乌兰察布石墨产业园,16家负极材料企业形成产业集群,年产能占全国市场的18%。"从矿石到电池组,所有环节都能在区内完成。"自治区发改委工业处负责人算了一笔账:每辆新能源车可拉动上游材料产业约5万元产值,目前全区汽车零部件本地配套率已达63%。这种"煤都变电谷"的转型,带动新能源相关产业投资前五月同比增长89%。
独特的应用场景成为差异化优势。在锡林郭勒盟的露天煤矿,30台120吨级纯电矿卡昼夜不停作业,每台车每年可减少柴油消耗15万升。自治区交通厅数据显示,新能源商用车在全区营运车辆占比已达34%,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与此同时,边境口岸城市二连浩特建起跨境充换电网络,为中蒙俄经济走廊的电动货车提供补给,预计年内将服务过境车辆超5000辆次。
面对产能激增带来的挑战,内蒙古提前布局配套体系。全区已建成公共充电桩1.2万个,实现县级行政区全覆盖;鄂尔多斯获批国家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首批氢能重卡将于三季度投运。正如自治区主席在全区工业转型推进会上强调的:"把风光资源优势转化为高端制造优势,是边疆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总投资80亿元的固态电池产业园落户呼和浩特,这片土地的新能源故事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