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行情>正文

国家深化医药集采政策 强化质量监管减轻民众就医负担

时间:2025-07-12作者:证券之星阅读:5分类:行情

  近年来,国家持续推进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简称“集采”)工作,通过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的机制,大幅降低医药费用,切实减轻民众就医负担。2024年12月,《国家医保局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完善医药集中带量采购和执行工作机制的通知》正式印发,标志着集采全流程管理的进一步强化。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求优化药品和耗材集采政策,加强质量评估与监管,确保人民群众用药更安全、更放心。多位专家对此展开深入研讨,共同探讨集采的成效、挑战与优化路径。

1.png

  自2018年以来,国家已开展10批药品集采和5批医用耗材集采,覆盖范围从化学药扩展到高值耗材、生物药及中成药等领域。集采的核心在于“量价挂钩、以量换价”,通过组织医疗机构形成采购联盟,报送实际需求量,企业自主申报竞价,显著挤出价格虚高水分。例如,乙肝抗病毒药物恩替卡韦的年治疗费用从5000元降至一二百元,冠脉支架均价从1.3万元降至800元左右,累计惠及370余万患者。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联合采购办公室专家张铁军表示,这一机制打破了过去“量价脱钩”的弊端,为市场注入稳定预期,推动医药行业从规模扩张转向创新驱动。数据显示,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批准率从2018年的25.2%提升至2024年的89.1%,生物医药创新药占比从25%升至45%以上,行业整体生态焕发生机。

  尽管如此,集采工作仍面临诸多挑战,亟需优化政策设计。首都医科大学国家医疗保障研究院院长助理蒋昌松指出,部分医患对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疗效存疑,存在用药习惯偏好原研药的现象。现实中,少数中选药品因包装粗糙或剂量调整引发疑虑,背后源于评价体系对长期稳定性的考察不足。同时,集采降价引发“低价等于低质”的担忧,但实际上,我国多数药价已与国际接轨,降价并未突破合理成本区间。此外,医患用药自由选择受限的问题不容忽视:医院为简化管理可能只保留集采仿制药,导致部分慢性病患者无法获取习惯使用的原研药品牌。蒋昌松建议,未来需强化质量监管,避免仿制药企业同质化竞争,并在报量环节尊重临床意愿。例如,在报量时允许医疗机构按厂牌选择,引入医保支付价机制,患者使用高价非中选产品需自付差价,以平衡各方利益。

  为确保集采中选产品质量,国家坚持“全覆盖、零容忍”的监管原则。国家医疗保障局医药价格和招标采购指导中心专家组成员姚宇介绍,相关部门每年对中选企业生产线检查覆盖率达100%,实行中选产品抽检“双重覆盖”。监管体系通过加强信息化建设,推动国家药品智慧监管平台升级,实现生产、流通、使用全链条可追溯。例如,飞行检查机制随机实施现场核查,违规企业将被禁入集采市场两年。近年来,监管工作突出风险防范、产业创新和机构能力提升,如深化药品追溯系统,完善数据治理,确保每一批次药品安全可靠。姚宇强调,这些举措不仅提升了医药产业合规水平,还强化了公众对集采产品的信任,为政策可持续发展筑牢根基。

  总体来看,医药集采政策已成为深化医改的关键抓手,通过减负担、腾空间、促改革,重塑了整个行业生态。化学制剂企业数量从4800家精简至2200家以下,更多企业将营销费用转向创新研发,推动了产业集约化发展。同时,全国统一集采规则打破了地域壁垒,医保目录累计纳入530种新药,更好满足民众多元化需求。未来,随着政策持续优化和监管强化,集采将进一步提升中国医药体系的公平性与效能,为民生健康提供更强保障。专家一致认为,集采工作不仅降低了就医成本,还重建了医患信任,标志着我国医药领域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