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连这座海滨城市,一股特殊的人才需求正在悄然升温。随着东北亚经济合作的深化与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既精通俄语又掌握化学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正成为就业市场中备受瞩目的群体。
位于辽东半岛南端的大连,历来是中国与俄罗斯及独联体国家经贸往来的重要枢纽。这里不仅聚集着大量俄资企业与合资企业,还活跃着众多与俄罗斯及中亚各国开展化工贸易的本土公司。走进大连高新区,不少人力资源经理坦言,单纯掌握俄语或化学单一技能的人才已不罕见,但两者兼备的应聘者却凤毛麟角。
“我们最近招聘的对俄化工贸易专员岗位,收到了87份简历,但同时符合俄语专业八级和化学本科背景的仅有3人。”一家专营化工产品进出口的贸易公司人事总监透露。这家公司去年对俄业务量增长了40%,急需既懂俄语又能看懂化学品技术参数、理解化工生产流程的复合型人才。
这种需求在大连的多个产业领域都有明显体现。在石油化工领域,随着中俄能源合作的持续推进,大连石化企业需要大量能够阅读俄文技术资料、与俄方工程师进行技术交流的专业人才。西中岛石化产业园区某大型企业的国际部负责人指出:“从设备采购到技术升级,从生产安全规范到环保标准对接,每个环节都需要既懂化学又通俄语的桥梁型员工作为沟通纽带。”
制药行业同样展现出对这类人才的渴求。大连拥有多家知名药企,这些企业正积极开拓俄罗斯及中亚市场。一家制药公司国际注册专员表示:“药品注册文件涉及大量化学分子式、药理毒理数据,如果翻译人员不懂化学,很容易出现专业术语误译,导致注册失败。我们更倾向于直接招聘化学专业出身且俄语流利的员工。”
教育科研领域也为俄语加化学背景人才提供了发展空间。大连理工大学、大连大学等高校与俄罗斯多所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联合实验室、合作科研项目都需要双语科研人才。一位高校人事处工作人员介绍,他们近期招聘的实验员岗位,明确要求能够熟练查阅俄文化学文献,并协助俄罗斯访问学者开展实验工作。
除了传统行业,跨境电商的兴起也为这类复合型人才创造了新机遇。在大连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多家主营化工产品跨境贸易的企业正在积极拓展俄语区市场。这些企业不仅需要俄语客服,更需要懂化学的产品经理、质检专员,确保产品说明和技术参数准确传达。
“我们的护肤品原料出口到俄罗斯时,需要提供完整的化学成分说明和使用规范。”一位电商企业创始人坦言,“普通俄语翻译很难准确翻译‘烟酰胺’‘透明质酸钠’等专业术语,而化学专业出身的员工如果不会俄语,又无法与客户直接沟通。两者兼备的员工成了我们最迫切需要的核心人才。”
人才市场的供给端也反映了这一趋势。大连外国语大学俄语学院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选择辅修化学或化工专业课程的俄语专业学生明显增多。与此同时,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的学生中,选修俄语并达到商务交流水平的比例也在上升。这种跨学科学习趋势正是学生对就业市场需求的直接回应。
“大二时我意识到单纯学俄语或化学都不够全面,所以开始跨专业选课。”目前在一家对俄贸易公司实习的大连高校学生说,“现在我能独立处理俄文化工产品合同,还能陪同客户参观化工厂并进行技术讲解,这种复合能力让我在求职时拥有了明显优势。”
人力资源专家分析,大连作为“一带一路”倡议中“冰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城市,与俄罗斯及中亚国家的经贸往来将持续深化。而化学工业作为大连的支柱产业之一,与俄语区国家的合作空间巨大。这种区域特色和产业优势共同造就了俄语加化学复合型人才的就业蓝海。
不过,就业市场也存在一些挑战。部分求职者反映,虽然岗位需求旺盛,但企业提供的薪资水平与期望值仍有差距。此外,完全符合企业要求的成熟人才稀缺,大多数应届毕业生需要在工作中继续提升专业语言能力或化学实务知识。
针对这一现状,大连多所高校正在探索跨学科人才培养新模式,包括开设俄语+化学双学位项目、组织校企合作实习基地、邀请企业参与课程设计等。这些举措旨在缩短学生从校园到职场的适应期,更好地满足企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随着中俄经贸合作持续深化和大连区域经济定位的进一步明确,俄语加化学这一特殊专业组合的就业前景被普遍看好。业内人士预测,未来三到五年,精通俄语的化学专业人才在大连的就业选择将更加多元,职业发展通道也将更加畅通。对于正在选择专业方向或规划职业道路的年轻人来说,这一交叉领域或许值得重点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