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安经开区陕汽重卡的总装车间里,每4.5分钟就有一辆新能源重卡驶下生产线。陕西省统计局6月23日发布的数据显示,1-5月全省汽车产量达52.7万辆,同比增长29.3%,增速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1.2个百分点。这份亮眼的成绩单背后,是陕西汽车产业在新能源转型和产业链本土化方面的持续突破。
作为西北地区最大的汽车生产基地,宝鸡吉利工厂正开足马力生产全新混动车型。工厂负责人指着数字化看板介绍:"星越L雷神混动版单日产能已提升至480台,其中82%的零部件来自省内配套企业。"这样的产业链协同效应在陕西并非个例,西安比亚迪周边30公里范围内聚集了37家核心供应商,本地化采购率较去年同期提升15%。陕西省工信厅测算显示,每增加1万辆整车产量,就能带动上游零部件产业2.3亿元的产值增长。
新能源车型成为拉动增长的主力引擎。在咸阳秦星新能源汽车的检测线上,技术人员正在对即将出口中亚的纯电动客车进行最后的调试。数据显示,陕西新能源车产量占比从去年同期的34%跃升至51%,其中氢燃料商用车产量同比增长达380%。这种结构性变化与地方政府的前瞻布局密不可分——全省已建成加氢站28座,重卡换电站网络覆盖所有物流枢纽。
出口市场的突破同样令人瞩目。满载着陕汽德龙X5000的班列正从西安国际港站驶向哈萨克斯坦。西安海关统计显示,前五月陕西汽车出口量同比增长67%,其中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出口占比达83%。陕汽国际事业部总经理王刚特别提到:"我们针对中亚市场开发的寒区版车型,通过-40℃极寒测试后,订单量环比增长了三倍。"
然而快速扩张也暴露出人才短缺的隐忧。在西咸新区的汽车技工院校招聘会上,某零部件企业HR经理坦言:"高级模具技师月薪开到2.8万元还是招不满。"为此陕西省紧急启动"汽车工匠"培养计划,联合7所职业院校开设定向班,预计年内可输送技能人才5000人。与此同时,省科技厅设立10亿元专项基金,重点支持智能驾驶、轻量化材料等关键技术攻关。
站在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上,陕西汽车产业正在谋划更大布局。省发改委透露,总投资120亿元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园将于三季度开工,将引进毫米波雷达、车规级芯片等核心项目。正如省汽车工业协会会长张玉浦所言:"从追赶者到领跑者的转变,需要整个产业生态的同步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