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股票>正文

明星基金经理业绩悬殊:同门基金年内收益差达42% 投资者直呼看不懂

时间:2025-07-06作者:证券之星阅读:15分类:股票

  今年以来,公募基金业绩分化现象愈演愈烈,某中型基金公司旗下两位明星基金经理管理的产品出现惊人差异。数据显示,截至7月5日,张坤管理的"成长先锋混合"年内收益率达23.4%,而由其同时执掌的"价值优选混合"却亏损19.1%,两者业绩差距超过42个百分点。这种"冰火两重天"的现象在业内引发热议。

1.png

  记者调查发现,这两只基金虽然投资策略标注不同,但实际持仓存在明显重叠。二季报显示,两只产品前十大重仓股中有6只相同,包括宁德时代、贵州茅台等核心资产。差异主要源于仓位控制和个股配置比例,"成长先锋"在人工智能板块的仓位高达38%,而"价值优选"则重仓了持续调整的房地产产业链。有投资者质疑:"既然是同个经理操作,为什么不能均衡配置?"

  该基金公司回应称,不同产品有明确的策略定位和风险等级划分。"成长先锋"合同约定投资成长股比例不低于80%,而"价值优选"则聚焦低估值板块。但第三方研究机构测算发现,两只基金的实际换手率差异不足5%,表明操作风格高度趋同。业内人士指出,这种现象反映出部分基金经理存在"押注式投资"倾向,通过产品差异化布局来对冲市场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张坤并非个案。Wind数据显示,目前全市场有17位基金经理管理的多只产品年内收益差超过30个百分点。其中刘彦春管理的两只基金差异最大,达到47.3%。这种现象在中小基金公司更为普遍,反映出投研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某券商金融工程分析师表示:"当基金经理管理产品超过3只时,业绩稳定性就会显著下降。"

  投资者保护方面存在的漏洞也值得关注。记者查阅基金合同发现,虽然要求披露基金经理兼任情况,但并未强制要求说明各产品的具体分工。部分基金销售平台在推介时,往往突出表现最好的产品,对同经理管理的其他产品风险提示不足。北京某律所证券律师指出,这可能导致投资者产生认知偏差,建议监管加强信息披露要求。

  针对这种现象,业内人士给出三点建议:一是投资者选择基金时应关注具体持仓而非仅看经理名气;二是基金公司应合理控制基金经理管理产品数量;三是监管部门可考虑建立基金经理业绩一致性评价体系。目前已有机构开发"基金经理能力圈雷达图",通过量化分析帮助投资者识别其擅长的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