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内主要光伏玻璃生产企业达成共识,计划自7月中旬起实施集体减产,预计减产幅度将达到30%左右。这一举措被视为行业主动调控产能、改善供需关系的积极信号,引发市场广泛关注。
据了解,参与此次减产计划的企业包括信义光能、福莱特等头部厂商,这些企业的产能合计约占全国总产能的75%以上。行业人士透露,减产决定是基于对当前市场供需状况的审慎评估作出的。今年以来,光伏玻璃价格持续低迷,部分型号产品价格已接近成本线,企业盈利空间受到明显挤压。
市场分析显示,此次减产将直接影响约15万吨/日的产能。从供给端看,这将有效缓解当前市场供应过剩的压力。根据行业协会数据,目前光伏玻璃行业整体产能利用率不足70%,库存水平处于历史高位。通过主动减产,行业有望在第三季度实现库存水平的明显下降。
从需求侧观察,业内普遍对下半年市场持乐观态度。随着国内大型光伏电站项目陆续启动,以及海外市场尤其是欧洲、东南亚等地区需求的持续增长,预计三季度光伏组件出货量将环比提升20%以上。这种供需两端的积极变化,为行业景气度回升创造了有利条件。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减产行动也反映出行业竞争格局的微妙变化。与以往价格战不同,头部企业此次选择通过协同减产来维护行业健康发展,显示出更加理性的市场行为。业内人士认为,这标志着光伏玻璃行业正逐步从粗放式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价格方面,市场预期减产将带动产品价格企稳回升。目前,3.2mm镀膜光伏玻璃主流报价维持在26-28元/平方米区间。多家券商研报预测,随着减产计划落地,三季度价格有望回升至30元/平方米以上,行业盈利水平将得到明显改善。
从长期来看,此次减产事件可能成为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一方面,它将促使企业更加注重技术创新和成本控制;另一方面,也将推动行业整合加速,进一步提升产业集中度。对于投资者而言,需要密切关注减产执行情况及其对市场价格的实际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