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公司>正文

我国数据年产量突破41泽字节 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建设落地三大关键路径

时间:2025-07-16作者:证券之星阅读:7分类:公司

  在数字经济浪潮席卷全球的当下,数据已成为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和核心生产要素。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数据生产量达41.06泽字节(ZB),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攀升至10%,数据资源规模优势持续扩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培育全国一体化技术和数据市场的战略部署,一场以激活数据生产力为核心的制度变革正在加速推进。

1.png

  制度体系筑基‌

  2022年12月印发的《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简称《数据二十条》)构建起数据要素市场制度的基本框架。在数据产权领域,国家数据局已牵头完成数据产权制度框架设计,明确数据分类分级确权规则,北京、上海等12省市率先建立数据知识产权登记制度。流通交易环节,首批数据流通交易标准示范合同于今年3月发布,有效破解交易合规瓶颈。"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收益分配原则已在广东、浙江等地的数据交易所落地实践,企业数据收益平均提升23%。

  基础设施升级‌

  随着《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指引》的全面实施,我国正构建以数据为中心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东数西算"工程取得突破性进展,内蒙古、甘肃等西部枢纽节点已承接全国38%的非实时算力需求,利用清洁能源将算力成本降低42%。全国一体化政务数据平台已归集数据总量超9000亿条,日均调用量突破12亿次。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最新报告显示,可信数据空间技术在制造业供应链领域的应用,使企业数据流通效率提升5倍以上。

  产业生态勃兴‌

  我国数据产业正形成"龙头引领、中小协同"的发展格局。截至目前,全国数据领域相关企业突破19万家,产业规模超2.3万亿元。华为、阿里等头部企业已设立独立数据业务主体,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累计培育4700家专精特新"数据应用商"。在工业互联网领域,数据驱动的智能工厂解决方案已覆盖32个重点行业,推动制造业平均生产成本降低18%。

  破障攻坚‌

  面对数据确权登记国家标准缺失、市场化定价机制不健全、"数据孤岛"等核心堵点,国家数据局正加速推进三大攻坚:

  确权破冰‌:推动《数据产权登记管理条例》列入立法计划,建立"三权分置"法定框架。长三角已率先建立跨省互认的产权登记"白名单",覆盖数据产品超5万类。

  定价革新‌:以公共数据为基准构建分层定价体系,深圳数据交易所率先推出"成本+价值"复合定价模型,形成覆盖3000类数据产品的价格指数。

  流通破壁‌:全国统一的数据交易技术标准体系将于年底成型,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建成首个国家级可信数据空间,日均流通量达15PB。

  国家数据局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透露,我国计划在2025年底前建成覆盖省级的数据要素登记平台体系,同步建立数据资产入表标准化流程。随着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深化,预计到2030年数据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突破25%,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筑牢数字根基。这场变革不仅重塑着经济发展范式,更将重新定义未来十年的全球竞争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