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行情>正文

我国专精特新企业突破14万家 财政金融组合拳注活水强引擎

时间:2025-07-16作者:证券之星阅读:7分类:行情

  截至2024年末,我国累计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14.1万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1.46万家,这些以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为核心特征的企业群体,正成为科技创新主力军和产业链安全稳定器。在日益严峻复杂的内外部形势下,财政金融政策协同正发挥关键乘数效应,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1.png

  数据显示,2021至2025年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145.7亿元专项资金,分三批重点支持上千家国家级"小巨人"企业。财税部门通过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技术转让税收优惠等政策精准滴灌,金融系统创新推出"债权+股权""商行+投行"等多元化服务模式。然而企业仍面临创新生态不完善、数字化转型不平衡等挑战,"轻资产、高创新"特性导致研发投入与资金回收周期错配,部分地区风险补偿机制尚不健全。

  政策协同破解资金瓶颈‌

  针对企业发展的关键痛点,政策制定着力构建资金支持闭环:

  财税政策方面,探索重点领域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突破100%,扩大技术转让税收优惠范围,通过"前期注资+后期奖励"模式增强企业韧性;

  金融服务体系持续完善,重点建立同科技创新适配的长期资本运作机制,推动科技创新债券风险分担工具落地,年内有望推出债券市场"科技板";

  资源配置强化创新生态,改革重大科技项目"揭榜挂帅"机制,倾斜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参与国家攻关任务。

  数字化转型注入新动力‌

  面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资金缺口,政策组合拳正精准发力:

  综合运用财政奖补、政府性融资担保、贷款贴息等工具

  促进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在制造环节深度应用

  搭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降低新技术应用风险

  据调研显示,72%的专精特新企业数字化转型面临百万元以上资金缺口,当前政策覆盖度仅达实际需求的35%。

  专家指出,财政金融协同需聚焦三大着力点:提高政策定制化水平,建立分行业、分阶段的支持体系;扩大政府引导基金规模,部分地区风险补偿比例应从现行的30%提升至50%以上;深化资本市场改革,打通中长期资金入市通道。随着政策工具箱持续完善,专精特新企业将在培育新质生产力、做强实体经济中发挥更重要的引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