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国消费品以旧换新工作推进电视电话会议在北京召开,就下一阶段稳妥有序推进消费品以旧换新工作作出重要部署。这项政策自实施以来成效显著,截至2025年6月,已带动五大类商品销售额突破1.6万亿元,惠及消费者4亿人次,推动上半年限额以上单位家电和音像器材零售额同比增长30.7%,成为扩大内需、优化供给结构的重要抓手。
数据显示,这项政策通过品类拓展与绿色转型的协同推进,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中央财政投入30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将支持范围从传统家电、汽车拓展至手机、智能家居等十二大类产品。在补贴机制的引导下,消费结构正向高端化跃迁,其中新能源汽车置换占比超过50%,一级能效家电销售占比超九成。这种"扩围+提效"的双轨驱动模式,不仅释放了存量消费潜力,更推动产业向绿色智能化转型,形成了消费升级与供给优化的良性循环。
当前推进消费品以旧换新工作具备多方面有利条件。政策体系日趋完善,顶层设计明确延续性,补贴范围持续扩展并强化标准引领。资金保障更加有力,中央财政通过超长期特别国债大幅增加规模,央地分层负担机制有效减轻地方压力。实施机制持续优化,数字化平台简化补贴申领流程,多元主体参与实现线上线下全渠道覆盖。同时,消费升级需求从刚性向品质化转变,绿色智能产品渗透率显著提升,城乡消费潜力持续释放。
不过,政策在区域协同、产业链配套、监管精细化等方面仍存在提升空间。专家建议,未来应从三方面着手优化:首先,推动服务网络下沉,合理规划回收网络,加强社区回收网点建设;其次,构建监管与激励的长效机制,建立全国性价格监测平台;再者,加强产业联动,探索"补贴券+碳足迹"绑定模式,对高能效产品补贴上浮。
值得注意的是,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正在实现从短期消费刺激向长期产业生态优化的转变。随着政策重心从"万亿销售额"转向"亿级用户体验",企业动力从"补贴依赖"转向"技术驱动",这一政策将持续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业内人士指出,当消费新增长点突破周期局限,将有力促进我国产业生态的进一步优化升级。 (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