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暑期到来,汉语国际教育夏令营再度成为海外学子体验中华文化、提升语言能力的热门选择。今年,多所国内知名高校纷纷推出各具特色的夏令营项目,为来自世界各地的汉语学习者提供了丰富多元的学习平台。这些项目不仅注重语言技能的培养,更通过文化体验、社会实践及交流活动,让参与者深度感知当代中国的发展脉搏与文化魅力。
北京语言大学作为国内对外汉语教学的重镇,其夏令营项目一直备受国际学生青睐。今年,该校设计了以“语言+文化”为核心的多模块课程,涵盖汉语听说读写强化训练、书法、京剧、剪纸等传统文化工作坊,并组织学生走进北京胡同、博物馆和科技园区,实现“课堂学习”与“城市体验”的无缝衔接。一位来自德国的营员表示:“在北语的每一天都充满惊喜,我不仅学会了更地道的表达,还交到了来自十个国家的朋友。”
复旦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则推出了以“海派文化”为主题的夏令营。营员们不仅在课堂上学习实用汉语,还漫步外滩、参访上海历史博物馆、体验江南丝竹与茶艺,并在导师指导下完成以上海城市变迁为主题的小型研究项目。项目负责人介绍,希望通过城市文化脉络的梳理,帮助学生理解汉语背后的社会语境与现代中国的精神面貌。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延续了其“教育+实践”特色,组织学生前往中小学开展教学实践活动,让营员以助教身份进入真实汉语课堂。这一设计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也为有志于从事国际中文教育的学生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机会。来自印度尼西亚的陈同学说:“和上海的中学生交流让我感受到汉语的活力,我也更确定未来要成为一名中文教师。”
武汉大学依托荆楚文化底蕴,设计了“行走长江”汉语夏令营。学生们在学习汉语之余,溯江而行,参观黄鹤楼、湖北省博物馆,体验编钟演奏与楚绣制作,并在教师指导下用汉语撰写旅行笔记。项目注重将语言学习与地理、历史知识相结合,使文化认知沉浸于具体时空语境中,获得学生广泛好评。
四川大学以“天府文化”为主线,将川剧变脸、蜀绣、川菜烹饪等纳入文化实践课程,还组织学生赴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杜甫草堂等地开展语言实景教学。不少营员反馈,在麻辣鲜香的美食体验和方言互动中,他们的汉语听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此外,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也推出了结合本地人文特色的汉语夏令营,内容涵盖文学、艺术、生态、非遗等多个领域。这些项目普遍采用小班教学模式,根据学生水平分级授课,并配备中外导师共同辅导,保证了教学效果与互动质量。
纵观今年各校夏令营安排,可以看出汉语国际教育正从单一语言传授转向“语言文化融合”与“社会参与式学习”。许多项目还引入了数字技术手段,如通过短视频创作、线上交流项目等方式提升学习趣味性与传播性。值得注意的是,部分高校还设置了奖学金名额,鼓励优秀国际学生参与其中。
随着中国与世界交往日益密切,汉语国际教育夏令营已不仅是语言学习的平台,更成为促进文明互鉴、民心相通的桥梁。一位美国带队教师评价道:“学生们带回家的不只有中文课本,还有对中国更全面、更生动的理解。”未来,如何进一步优化课程设计、深化文化体验、拓展教育合作,将成为各高校持续探索的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