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下的清华大学实验室依然灯火通明,工程师李伟正在操作台前记录数据——这是他攻读在职博士的第三年。像他这样“白天上班、晚上科研”的专业人才,在北京高校中正形成独特群体。随着国家对高层次创新人才需求日益迫切,北京市多所顶尖学府悄然扩大在职博士培养规模,探索出一条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新路径。
作为全国高等教育资源最密集的区域,北京目前有超过二十所高校以不同形式开展在职博士教育。这其中既包括以工科见长的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也涵盖文科实力雄厚的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更有特色鲜明的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专业类院校。各校根据自身学科优势,形成了差异化的在职博士培养模式。
清华大学研究生院相关负责人介绍,该校在职博士项目主要面向国家重点行业骨干人才,今年在先进制造、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关键领域增加了招生名额。申请者需具备五年以上相关领域工作经验,并取得重要技术成果。“我们更看重实践创新能力,而非简单的考试分数。”该负责人表示,去年录取的在职博士平均年龄35岁,近三成来自专精特新企业。
北京大学则保持着人文社科领域在职博士培养的传统优势。该校研究生院培养办公室透露,哲学、历史学、法学等专业每年会预留少量名额给优秀实务工作者,但要求申请者必须脱产学习一年完成基础理论训练。“我们坚持学术标准不放松,希望培养出既能扎根实践又能进行理论创新的学者型官员。”一位不愿具名的教授如是说。
值得注意的是,新型科研机构正在成为在职博士培养的生力军。中国科学院大学招生办主任表示,该校依托中科院百余个研究所的科研资源,开创了“导师组集体指导”模式,允许在职博士根据课题需要在不同研究所流动学习。“比如从事新能源研究的博士生,可能同时在物理所、化学所和工程热物理所开展工作。”
相较于全日制博士,在职博士培养面临特殊挑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院负责人指出,最大的难点在于平衡工作与学业:“我们实行弹性学制,基本学习年限延长至4-6年,并开发了线上课程模块。”该校还推行企业导师与学术导师双负责制,确保研究方向既符合学术前沿又贴近产业需求。
这种培养模式的改革成效正在显现。以北京理工大学为例,近三年该校在职博士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量年均增长15%,申请专利数量提升40%。一位从事军工研究的在读博士表示:“我的课题直接来源于单位技术瓶颈,研究成果能立即应用于重点项目,这种成就感是纯学术研究难以比拟的。”
不过,在职博士教育也面临质量把控的争议。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相关人士强调,各招生单位必须严格执行统一的学位授予标准:“我们建立了中期考核淘汰机制,对无法达到培养要求的学员实行分流退出。”数据显示,北京高校在职博士的延期率普遍比全日制高出20个百分点。
随着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在职博士培养被赋予新的使命。北京市教委高教处处长在近期一次内部会议上表示,将支持高校与企业共建联合培养基地,推动“招生即招工”模式创新。据悉,北京市正在研究制定专项政策,对培养成效显著的高校给予招生指标倾斜。
教育专家指出,在职博士教育的健康发展需要多方协同。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认为:“高校要守住质量底线,用人单位要提供研究条件,教育部门则需建立更科学的评价体系。只有形成合力,才能让在职博士真正成为科技创新的生力军。”
夜幕渐深,李伟收拾好实验数据,准备明天带回单位讨论。他的研究课题是关于工业机器人精度控制,这正是当前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技术。“很庆幸能有机会系统提升自己,”他说,“这种在实践与理论间循环上升的过程,让我对专业有了更深的理解。”随着更多像李伟这样的实践者走进学术殿堂,北京高校的在职博士教育正在为创新人才培养开辟出充满可能性的新航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