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一轮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地理学科作为连接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桥梁,其基础教育阶段的育人价值日益凸显。社会与公众对于优质地理教育的需求持续增长,随之而来的是对培养地理师资的高等院校的关注。近日,本报记者对我国开设地理学科教学相关专业的高等院校进行了一番梳理与探访,试图勾勒出这一领域人才培养的基本图景与最新动向。
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培养中学地理教师的任务主要由师范类院校承担,同时部分综合性大学也凭借其强大的地理科学科研实力,积极参与到师资培养工作中来。首当其冲的便是教育部直属的六所重点师范大学,包括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和西南大学。这些学府在地理科学领域的教学与研究积淀深厚,其“地理科学”师范专业通常是国家级或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拥有从本科到博士的完整培养体系,为全国中学输送了大量高素质、专业化的地理师资力量。例如,北京师范大学的地理科学学部在遥感技术应用、全球变化研究等方面享誉学界,并将其前沿科研成果反哺教学,培养学生具备宽广的学术视野和扎实的实践能力。
beyond these top-tier normal universities,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属的重点师范大学同样是地理教师培养的中坚力量。诸如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等,均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的地理教育特色。它们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区域地理特征(如沿海地区的海洋地理、西部地区的生态地理)开设特色课程,使培养的教师更能适应本土化教学需求。一些院校还积极探索“UGS”(大学-政府-中小学)协同培养模式,与地方教育部门和优质中学建立稳固的实习实践基地,强化师范生的教学实战技能。
值得注意的是,一批实力雄厚的综合性大学也在地理师资培养领域占据重要一席。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兰州大学等知名学府,虽然以培养地理学科研究型人才见长,但其“地理科学”专业同样为有志于从事基础教育的学生提供了相应的教师教育课程模块。这些院校的学生能够享受到顶尖的科研平台资源和浓厚的学术氛围熏陶,往往在学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更具优势,毕业后通过考取教师资格证进入重点中学任教的人数亦不在少数。
此外,随着教育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各院校的地理学科教学专业也在不断调整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探访中发现,许多学校在传统的地质学、地貌学、气象学、人文地理学等核心课程基础上,大幅增加了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等现代地理信息技术方面的教学内容,并开设了跨学科的项目式学习、研学旅行课程设计与指导等新兴课程,旨在使未来的地理教师能够胜任“数字一代”的教学场景,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
在实践教学环节,除了常规的教育见习、实习,部分院校还创新性地设立了“双导师制”,即为每位师范生配备一名大学学科专业导师和一名中学教学名师作为实践导师,全程指导其专业成长。一些学校的地理教学实验室也配备了先进的数字化地图教学系统、虚拟现实(VR)地理体验设备等,为学生提供了模拟教学和课程开发的优越条件。
业内专家指出,高质量的地理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家国情怀、全球视野至关重要。当前,开设地理学科教学相关专业的院校正致力于回应时代要求,从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实践环节等多方面进行改革,以期培养出更多热爱教育事业、专业知识扎实、教学技能精湛、富有创新精神的新时代优秀地理教师。这一过程不仅关乎地理学科本身的发展,更关系到我国青少年综合素质的提升和未来公民科学素养的塑造。
未来,随着国家对于基础科学教育和教师队伍建设的持续投入,预计将有更多院校优化或增设地理科学(师范)专业,并通过加强校际合作、国际交流等方式,共同提升我国地理教师培养的整体质量,为新时代的基础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对于有志于投身地理教育事业的青年学子而言,选择面将更为宽广,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也将并存。
